12月26日上午,#潘粤明代言违法保健品广告被罚#登上微博热搜,随后潘粤明工作室发布致歉信。
而今年夏天,罗森便利店里的一整根人参熬夜水火了,据说上线第二天,首批1万支产品就销售一空。
代言翻车、新品出圈,保健品似乎受到了更多关注。随着年轻人工作压力大,熬夜成家常便饭,“熬最深的夜,养最贵的生”成为年轻人生活理念。保健品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,年轻人也开始为自己购买各种营养品。于是新消费智库对保健品这个原本有些“传统”的行业也产生了兴趣。
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现在,在这三四十年的历史长河中,有一些现象级保健品品牌曾红极一时又销声匿迹,也有一些品牌稳扎稳打发展20多年成为龙头企业,而一些新兴保健品品牌也开始崭露头角,凭借产品差异化、新的细分场景,打入年轻人群体,获得知名资本机构真金白银的支持。
在本篇文章中,我们试图探讨:
1.头部保健品品牌是如何达到如今的占有率的?
2.为什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了一些年营收大几十亿的保健品品牌?不同时期的保健品品牌打法是怎样的,到底契合了哪些消费需求?
3.时下这些新兴品牌的突围路径具体是怎样的?在未来的相当长时间里,随着渠道和人群的变化,新兴品牌们会改变保健品行业现有的竞争格局吗?
1 三千多亿的“黄金行业”,红杉、IDG等资本青睐、政策支持,未来增长空间大
开启本篇文章之前,我们先要明确保健品的定义。GB16740-97《保健(功能)食品通用标准》第3.1条将保健食品定义为:“保健(功能)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,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,能调节人体的机能,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,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。”
划重点,这里要注意的有两点,保健品确实能调节人体机能,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,此次演员潘粤明为何代言翻车了呢?
第一,因为演员潘粤明代言的保健品中没有标明“本品不能代替药物”;
第二,广告法规定“保健品广告不得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、证明”,而潘粤明却接受委托拍摄了日加满饮品视频和图片,并用于商业推广。保健品行业发展到现在,自然是往越来越规范的方向发展,由此才能形成行业的正循环。
按照老规矩,我们还是先了解保健品行业的基本情况,看看当下的市场机会到底有哪些?
第一,市场规模大,增速可观
据欧睿数据,在2021年,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达到了3289亿元,2011-2021年CAGR为9.45%,预计2026年将达到约5178亿元规模。
市场规模超三千亿元,如此大的市场里诞生百亿企业还是很有可能的,而且复合年均增长率近10%,是一个“大有可为”的行业。
第二,头部公司营收、净利佳
作为保健品行业的龙头企业,2021年汤臣倍健实现营业收入74.31亿元,较上年同期增长21.93%;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.54亿元,较上年同期增长15.07%。汤臣倍健净利润占营收的比例为23%左右,这是一个很高的水平了。
而处于保健品行业上游的原料商金达威、B端提供服务的仙乐健康以及面向C端的汤臣倍健,它们在2017年到2021年各自营收和净利也都实现了翻倍或超翻倍的增长。
也就是说保健品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头部企业都有比较好的增长。而除了头部企业,近五年来,我国保健品相关企业的新增态势也比较猛。据了解,2016年有39万余家保健品相关企业成立,2020年有近89万家相关企业成立。2021年上半年,已有49万余家保健品相关企业成立。整个保健品行业呈现出“欣欣向荣”的景象。
第三,老年人、年轻人的增量都很可观
据调查,老年人目前仍是保健食品消费主力人群,占比61.5%。据了解,今后一段时期,中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,60岁及以上老年人年均增加超过1000万人。
而速途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,90后在营养保健品消费者中占比25.01%。
也就是说,老年人一直都是保健品行业的主力,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,老年人的人口会不断增加,而中青年保健品市场也成了新的行业增量。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在增长,保健品行业是妥妥的增量市场。
第四,我国保健品渗透率较低,未来发展空间很大
据了解,美国保健品渗透率达50%以上,其中,60%的保健品消费者属于粘性用户;日本渗透率达 40%左右;而中国渗透率仅为20%左右,其中粘性用户仅占10%。
随着经济的发展,追求延年益寿、身体健康的人会越来越多。而业内人士认为,保健食品在国外属于刚需消费,而在中国还属于非刚需,当下年轻人们正在改变这一消费习惯。
中国人的人口规模再加上未来保健品消费频次的增加,保健品的发展空间还很大。
第五,过去一年融资超10亿元,A股有23家保健品上市公司
据投资界不完全统计,过去一年我国在保健品领域的融资近20起,融资金额超10亿元,品牌有KOOYO、Hala哈啦、Minayo、BUFFX、椿风、荷田水铺、Nelo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