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技术资源文章分类 > 实验操作指南 > 免疫印迹(WB)实验指南

免疫印迹(WB)实验指南

 以下是 Western Blot(WB)实验的详细操作步骤,结合常见注意事项和优化建议,帮助提高实验成功率:


一、实验前准备

  1. 试剂与材料

    • 裂解液(RIPA缓冲液,含蛋白酶/磷酸酶抑制剂)

    • 蛋白定量试剂(BCA或Bradford法)

    • SDS-PAGE凝胶(预制胶或自配:浓缩胶5%,分离胶8%-15%)

    • 电泳缓冲液(Tris-Glycine含0.1% SDS)

    • 转膜缓冲液(Tris-Glycine含20%甲醇)

    • 封闭液(5%脱脂奶粉或3% BSA)

    • 一抗、二抗(HRP标记)

    • ECL化学发光试剂

  2. 仪器设备

    • 垂直电泳槽、转膜仪、恒温摇床、成像系统


二、实验步骤

1. 样本制备

  • 细胞样本

    1. 用预冷PBS洗涤细胞2次,吸干液体。

    2. 加入裂解液(含蛋白酶抑制剂),冰上裂解30分钟。

    3. 12,000 rpm离心10分钟(4℃),取上清。

  • 组织样本

    1. 液氮研磨组织成粉末,加入裂解液裂解。

    2. 超声破碎(冰浴,5秒×3次),离心取上清。

  • 蛋白定量:BCA法测定蛋白浓度,调整至相同浓度(稀释至2-5 μg/μL)。

  • 变性处理:加入5×Loading Buffer,95℃煮沸5-10分钟,-80℃保存备用。

  • 常见问题及原因

    1. 蛋白降解

      • 原因:样本反复冻融、未添加蛋白酶抑制剂或未低温操作。

      • 解决:使用新鲜样本,添加蛋白酶抑制剂,分装保存,冰上操作。

    2. 蛋白浓度过低

      • 原因:裂解不充分或目标蛋白表达量低。

      • 解决:增加上样量(如30-50 μg/孔),优化裂解液配方,或通过超滤浓缩样本。

    3. 杂质污染(如核酸或脂类)

      • 原因:样本未充分离心或未使用核酸酶。

      • 解决:离心后取中层澄清液,添加核酸酶减少粘度。


2. SDS-PAGE电泳

  1. 制胶(以自配胶为例):

    • 分离胶:按比例混合丙烯酰胺、Tris-HCl(pH 8.8)、SDS、APS、TEMED,灌胶后覆盖异丙醇。

    • 浓缩胶:分离胶凝固后倒掉异丙醇,灌入浓缩胶(pH 6.8),插入梳子。

  2. 上样

    • 每孔上样20-50 μg蛋白(含预染Marker),避免气泡。

  3. 电泳

    • 浓缩胶阶段:80-100 V恒压(约20分钟,至溴酚蓝进入分离胶)。

    • 分离胶阶段:120-150 V恒压(约1-1.5小时,至溴酚蓝接近胶底)。

常见问题及原因

  1. 胶体未凝固或漏胶

    • 原因:APS或TEMED失效、玻璃板未对齐。

    • 解决:检查试剂有效期,确保玻璃板密封,重新配制胶体。

  2. 泳道歪斜或气泡

    • 原因:梳子插入不当或胶体混合不均匀。

    • 解决:斜插梳子避免气泡,灌胶后轻敲去除气泡。

  3. 上样量超载导致拖尾

    • 原因:样本体积过大或蛋白浓度过高。

    • 解决:减少上样量,稀释样本或使用更厚胶(如1.5 mm)。

  1. 条带扭曲或拖尾

    • 原因:电泳液不足、电压过高或样本未充分溶解。

    • 解决:补充电泳液,降低电压(夏季建议80-100 V),充分离心溶解样本。

  2. 溴酚蓝呈“笑脸状”

    • 原因:胶体凝固不均或电泳温度过高。

    • 解决:冰浴降温,确保胶体完全凝固后电泳。

  3. 条带弥散

    • 原因:电泳时间过长(小分子量蛋白)或胶浓度不匹配。

    • 解决:小分子量蛋白使用高浓度胶(如18%),缩短电泳时间。


3. 转膜(湿转法)

  1. 预处理

    • 将凝胶、PVDF/NC膜、滤纸浸泡于转膜缓冲液5分钟。

    • PVDF膜需甲醇活化30秒。

  2. 转膜三明治组装(从负极到正极):

    • 海绵垫→滤纸→凝胶→膜→滤纸→海绵垫(驱赶气泡)。

  3. 转膜条件

    • 恒流200-300 mA,转膜时间根据蛋白分子量调整:

      • 小分子(<30 kDa):30-60分钟

      • 中分子(30-100 kDa):1-2小时

      • 大分子(>100 kDa):2-3小时

  4. 转膜后检查:用丽春红染色观察转膜效果(可选)。

常见问题及原因

  1. 转膜不完全(无目标条带)

    • 原因:转膜时间不足、缓冲液pH不适或膜未充分浸润。

    • 解决:高分子量蛋白延长转膜时间,使用CAPS缓冲液(pH 10.5),甲醇浓度调整为10%-20%。

  2. 膜上出现气泡或蛋白泄漏

    • 原因:胶与膜未紧密贴合或转膜夹层有气泡。

    • 解决:用玻璃棒滚压去除气泡,确保膜完全湿润。

  3. 低分子量蛋白过度转移

    • 原因:转膜时间过长。

    • 解决:缩短转膜时间,叠加两张膜捕捉漏转蛋白。


4. 封闭

  • 用5%脱脂奶粉(或3% BSA)的TBST溶液封闭膜,室温摇床1小时(或4℃过夜)。

  • 注意:磷酸化蛋白检测时禁用脱脂奶粉(改用BSA)。

常见问题及原因

  1. 高背景或斑点

    • 原因:封闭不充分、二抗聚集或封闭液未过滤。

    • 解决:使用5%脱脂奶粉或3% BSA封闭1-2小时,过滤封闭液和二抗


5. 一抗孵育

  1. 稀释一抗:按说明书比例(通常1:500-1:5000)用封闭液稀释。

  2. 孵育条件

    • 4℃摇床过夜(推荐)或室温2小时。

  3. 洗涤:TBST洗膜3次,每次5-10分钟。


6. 二抗孵育

  1. 稀释二抗:用封闭液稀释HRP标记二抗(通常1:5000-1:10000)。

  2. 孵育条件:室温摇床1小时。

  3. 洗涤:TBST洗膜3次,每次10分钟。

抗体孵育常见问题及原因

  1. 非特异性条带

    • 原因:一抗浓度过高或交叉反应。

    • 解决:降低一抗浓度(如1:1000→1:2000),选择单克隆抗体或增加洗膜次数。

  2. 信号弱或无信号

    • 原因:抗体失效、转膜失败或ECL试剂失活。

    • 解决:更换新鲜抗体,验证转膜效率(丽春红染色),使用超敏ECL底物


7. 显影

  1. ECL显色:按1:1混合ECL A液与B液,均匀覆盖膜,避光反应1分钟。

  2. 成像

    • 将膜置于成像系统,调整曝光时间(1秒至数分钟),捕获信号。

    • 重复曝光避免过曝(白色条带提示信号过强)。

常见问题及原因

  1. 过曝(白色条带)

    • 原因:抗体浓度过高或曝光时间过长。

    • 解决:降低抗体浓度,缩短曝光时间,改用低灵敏度底物。

  2. 条带位置异常

    • 原因:蛋白降解(如二聚体)或抗体识别修饰形式。

    • 解决:添加还原剂(如DTT),查询蛋白修饰信息。


三、结果分析

  1. 内参校正:比较目标蛋白与内参(如β-actin、GAPDH)的灰度值。

  2. 条带分析

    • 使用ImageJ软件定量条带灰度值。

    • 计算目标蛋白与内参的比值,比较不同样本间差异。

  3. 问题排查

    • 无信号:检查抗体效价、转膜效率、显色系统活性。

    • 非特异条带:优化抗体浓度或更换特异性更高的抗体。


四、关键注意事项

  1. 避免蛋白降解:全程低温操作,裂解液需预冷并加入蛋白酶抑制剂。

  2. 防止膜污染:全程戴手套,使用镊子操作膜边缘。

  3. 优化转膜条件:大分子蛋白需延长转膜时间,降低甲醇浓度(<10%)。

  4. 抗体保存:一抗回收后可4℃短期保存(1-2周),长期需-20℃分装。


通过严格遵循上述步骤并针对性优化条件,可显著提高WB实验的重复性和准确性。建议初次实验时设置多种对照(阳性/阴性/空白),以快速定位问题。